?鑄銅加工中,氣孔(氣體在鑄件內部或表面形成的孔洞)和砂眼(砂粒脫落形成的孔洞)是常見缺陷,直接影響鑄件強度和密封性。
深圳鑄銅廠在控制這些缺陷需從原材料處理、熔煉工藝、造型制芯、澆注過程等全流程入手,結合銅材易氧化、流動性強但氣體溶解度高的特性,針對性解決。以下是具體控制方法:
?

一、氣孔缺陷的控制措施
氣孔主要由熔煉時吸氣、澆注時卷氣或砂型發氣過多導致,控制核心是 “減少氣體來源 + 促進氣體排出”。
1. 熔煉環節:減少氣體吸入與強化除氣
原材料預處理:
銅料(純銅或合金錠)需預熱至 150-200℃(去除表面水分和油污),避免低溫銅料投入高溫熔爐時因 “激冷” 導致氣體(H?、CO)大量吸入;
嚴格篩選廢料:回收料需去除油污、油漆、泥沙等雜質(雜質燃燒或分解會產生氣體),且廢料加入量不超過爐料總量的 30%(過多易引入氣體)。
熔煉過程除氣:
惰性氣體除氣:向銅液中通入氮氣(N?)或氬氣(Ar),氣泡吸附銅液中的 H?、CO 等氣體并上浮排出,通氣時間 3-5 分鐘(根據爐料量調整),可使含氣量降低 50% 以上;
精煉劑除氣:加入六氯乙烷(C?Cl?)或硼砂(Na?B?O?)等精煉劑,反應生成的氣體(如 HCl)攜帶氣泡上浮,同時去除氧化渣(氧化渣會吸附氣體,阻礙排氣);
控制熔煉溫度:銅液溫度過高(超過 1300℃)會顯著增加氣體溶解度(如 H?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),需嚴格控制溫度(黃銅 1050-1150℃,青銅 1100-1250℃),并縮短高溫保溫時間(≤30 分鐘)。
2. 澆注環節:避免卷氣與確保排氣通暢
澆注系統設計:
采用底注式或階梯式澆道(替代頂注式),使銅液平穩充型,減少湍流卷氣;澆道截面積需足夠大(避免流速過快),直澆道與橫澆道連接處做圓角過渡(R≥5mm);
在鑄件厚大部位設置排氣冒口,并在模具分型面、型芯底部開設排氣槽(寬度 2-5mm,深度 0.2-0.5mm),確保型腔內氣體順利排出。
澆注工藝參數:
控制澆注速度:低速平穩充型(初始速度 0.5-1m/s,避免 “沖砂” 和卷氣),最后階段略加快(充滿冒口);
避免 “斷流”:澆注過程中銅液需連續,斷流會導致空氣進入型腔,形成氣孔。
3. 砂型 / 砂芯控制:減少發氣量
砂型(芯)所用粘結劑(如樹脂、水玻璃)需控制加入量(樹脂≤5%,水玻璃≤8%),過量會導致高溫下分解產生大量氣體(如 CO、H?);
砂型(芯)需充分烘干:樹脂砂烘干溫度 120-150℃,保溫 2-4 小時;水玻璃砂自然風干≥24 小時,確保含水率≤0.5%(水分高溫汽化會形成氣孔);
大型復雜鑄件的砂芯需預埋排氣針(直徑 3-5mm 的金屬棒),增強透氣性。
二、砂眼缺陷的控制措施
砂眼主要因砂型(芯)強度不足、銅液沖砂或砂粒未清理干凈導致,控制核心是 “提高砂型強度 + 防止砂粒脫落”。
1. 砂型 / 砂芯制備:提升強度與表面質量
型砂配比優化:
選用擦洗砂或石英砂(含泥量≤2%),顆粒均勻(粒度 50-100 目),避免細砂過多導致強度不足;
樹脂砂:增加樹脂和固化劑比例(如樹脂 3-4%、固化劑 1-2%),提升常溫強度(抗壓強度≥2MPa);水玻璃砂:加入潰散劑(如有機酯),提高高溫強度(避免銅液沖刷時潰散)。
造型工藝控制:
砂型緊實度均勻:采用高壓造型機(比壓≥0.5MPa),確保砂型表面硬度(用硬度計檢測)≥80HS,減少表面砂粒脫落;
砂芯表面處理:復雜砂芯(如閥門型芯)需刷涂料(鋯英粉或剛玉粉涂料,厚度 0.5-1mm),形成致密保護層,防止被銅液侵蝕。
2. 澆注與模具設計:避免沖砂
澆注系統防沖砂設計:
直澆道底部設置集渣包和澆口杯,減緩銅液沖擊力;橫澆道末端設擋渣板,防止砂粒進入型腔;
鑄件拐角處做圓角(R≥3mm),避免銅液在此處形成渦流沖刷砂型。
模具間隙控制:
砂型與砂芯的配合間隙≤1mm,避免銅液鉆入縫隙將砂粒沖入型腔;
分型面處鋪設石棉繩或密封膠,防止飛邊夾砂(飛邊中的砂粒脫落形成砂眼)。
3. 清理與合模:減少砂粒殘留
砂型(芯)修整后,用壓縮空氣(壓力 0.4-0.6MPa)徹底吹掃表面浮砂,尤其型腔角落、澆道附近;
合模前檢查型腔:用燈光照射檢查是否有殘留砂粒,必要時用毛刷清理;合模后再次吹掃分型面,避免合模時帶入砂粒。
三、通用輔助控制措施
過程檢測與追溯:
每批次鑄件抽樣進行X 光探傷(檢測內部氣孔、砂眼)和水壓試驗(針對密封件,壓力 1.5 倍工作壓力,保壓 30 分鐘無滲漏);
記錄熔煉溫度、澆注時間、砂型批次等參數,出現缺陷時可追溯原因。
工藝標準化:
制定《熔煉作業指導書》《砂型制備規范》,明確原材料預熱溫度、精煉劑用量、砂型緊實度等關鍵參數,避免人為操作差異;
定期校準設備(如測溫儀、造型機),確保參數精準。